主页 > 新闻资讯 > 网站公告 >

河源修建环保屋爱心活动

2014-04-20  来源:东莞市环保志愿服务总队   浏览:

河源修建环保屋爱心行活动

   

为关爱贫困山区孤寡老人,拟为两名居住在危房的老人

修建两座环保屋,并开展河源环保行考察活动。制定方案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14年8月23-24日

 

二、活动主题

修建环保屋爱心行活动

 

三、参加人员

40名环保志愿者及市民

 

四、组织单位

东莞市环保志愿服务总队

和平县阳光公益服务中心

 

五、活动安排(行程可能会根据情况进行临时调整)

23

上午8:00分,市体育馆集中乘车出发。约4小时车程。

12时,到达河源市和平县爱心基地午饭。

下午  3:00—5:00,老人爱心屋奠基仪式及施工。

晚饭后8:00-10:00漂流+温泉(自费项目,夜漂每人约140+温泉30元)

晚上,住县城东南酒店

 

24

上午   第一组探访林寨古村落(自费项目,门票每人25元),

       第二组探访河源水源保护情况。

      

   11:00  摘弥猴桃

   12:00  县城午饭后返回东莞。

 

六、费用预算,合计230元。(不包括漂流、温泉、古村落等自费项目)。

车费:90元。

住宿费:30元。

饭餐:3正一早,约100元。

保险费:10元。

 

活动咨询电话:丁燕娜,联系人18566136539

活动网址http://www.dg6home.com

夕阳红安居工程计划  

爱心团队:东莞市环保志愿服务总队、和平县阳光公益服务中心 

项目总负责人:熊国柱(13712121912) 

项目监督人:张玮真(环保总队秘书长,13712180383),梁卫星(河源阳光公益中心负责人,13690971777)林慧(河源专职社工,13725442309)

 

河源和平“温暖夕阳红”安居工程计划

 一百元,对于珠三角的市民来说,可能不够喝一次早茶,但是你可知道,这可能就是贫困地区老人的一个月生活费。在河源有两位的孤寡老人,没有妻儿,只有自己一个人孤独的生活,七十多岁的年纪,虽然身体没有什么疾病,但是已经不能做操重的农活了,只能依靠政府每月一百元的生活补助,他们的住所都已经成为危房,有的甚至不能居住,只能借宿在建筑工地的窝棚中。

为了发扬我们的奉献精神,现向大家发出倡议,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孤寡老人奉献爱心,使他们安享晚年。

http://www.dg6home.com/news/note/142430.html

 

捐助方式:

1、可以在活动现场进行捐助(推荐使用方式)。

2、支付宝捐助:熊国柱,帐号,xgzemail@163.com

3、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东莞市城区支行,户名:熊国柱,账号:3230109980100467268。

环保总队将在网站和QQ群上每天公布募集到的爱心捐款情况。

 

详细调查报告

一、帮扶对象实地考察介绍

 

1.所属乡镇情况

 

古寨镇

古寨镇处东江上游、粤赣边境的九连山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镇内水力资源丰富,镇内河流有东江二级支流鱼潭江。镇内有丰富的稀土、瓷土、河砂、山石等矿产资源。鱼潭江自北向南从中穿过,把古寨分为两半,因境内土质疏松,丘陵坡度较大,是县内治理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

古寨镇管辖南兴、梅华、三联、前程、东江、水西、丰和、河东、河西九个行政村和街道办。东与龙川县黄石镇接壤,北邻和平县贝墩镇,西及西南方向靠和平县彭寨镇。该镇最高峰天主岗海拔397.46m。最大水库梅坑水库。人口1.3284万人,97%为农业人口。农业是该镇的基础产业!总面积63.4平方公里,耕地8155亩,山地11万多亩。

2011年末,古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5071万元,农业总产值4624.7万元(现行价),税收225.48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420元。

 

爱心驿站(公益基地)

建设者:由和平县阳光公益服务中心组织联合深圳,东莞,中山,河源等地区14支公益团队共同组建,分三期建设。

地理位置、规模:位于广东河源市和平县古寨镇丰和村,距广州约280公里,全程高速到和平县城;县城到爱心驿站(古寨镇)约30公里;爱心驿站位于东江主干支流鱼潭江旁。

现租借一旧房屋,改造成一个志愿者爱心驿站,有志愿者宿舍6间,配备了爱心厨房,筹建了“微微书香爱心书屋”,“爱心鱼塘”12亩,爱心公益林20亩,并开辟出一块“爱心农场”实践地。

 

 “死火山”温泉

形成年代:没有定论

分布:和平县境内的古寨、贝墩等7个镇,均有大范围的温泉眼存在,当地群众洗浴,都取用温泉水。沿途均发现有温泉浴室,男女分浴。

形状、颜色:似“死火山”,有火山口流出温泉水,水澄澈,流入浴池中后,颜色有如硫磺皂水,瓦蓝色。

水温:温泉出水口80-90摄氏度,浴池水温50-60摄氏度

疗效:温泉水含硫磺较多,有杀菌作用。

镇上已经开发有数间温泉酒店,可接待游客。

 

2.帮扶对象(个人)情况

政府孤寡老人的帮扶:每月100元的补助。平均每天3.3元。

梁石钢:男,78岁,独居,无任何直系亲属,听力有障碍,要用当地方言大声谈话,身体其他方面还好,有独立能力。在原借住地,至今未通水、电、路,老人必须依靠年迈的身体一点一滴地挑水满足日常生活使用。

老人原来借住的老屋已经濒危,触目惊心。2013年10月,村里刚好有个施工队在建房,好心借了施工队的临时“办公室”塑料棚给他住,棚屋搭在两林棵树之间,靠树干支撑屋梁。晴天太阳透过塑料薄膜直射屋内异常酷热;雨天漏水同时因为没有地基,地面也是雨水横流,如果遇上大风雨或冰雹,估计棚屋会损毁;因为棚屋架在两棵树间,存在被闪电击中的隐患。屋内的物品全是捡当地人不要的旧物,简易的木板搭成一张床,一张快散架的桌子。照明用电是施工队顺便拉了一根电线给他,当施工队完工撤离后,老人恐怕要重新点煤油灯了。

老人自己种了点蔬菜和摘野菜,加上别人偶尔救济的米和粗粮,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连切菜的砧板都是捡来的一块烂木板。在棚屋五米远的地方,用三张旧塑料布围成露天厕所,只有不到一平方米。

老人家在自己“家”外进行阅读

临时的家不知道是否可以抵挡风雨的袭击

家徒四壁的家

 

祠堂施工队设立的办公室,旁边放了一个床,作为老人的家。施工队的电饭锅和办工用品放在屋里

以下是老人原来居住的环境(楼房是土改时分的地主楼房,已经成危房,已不能居住)。

老人家厨房

原来的生活环境

 

 

梁培铭:男,75岁,孤寡老人,没有任何亲人。性格乐观,动手能力强,身体健康,需要用当地方言交流。201312月前仍未通水、电、路,老人必须依靠年迈的身体一点一滴地挑水满足日常生活使用。临近2014年春节,经志愿者多方努力,家里终于用上照明电灯。这是梁大爷活了70多年最大的喜事。

老人的住房是半间泥砖老屋,外墙灰沙剥落,泥砖被侵蚀,有一面墙壁已经倒塌,开裂的最大处可插进手掌,屋顶的瓦片由于年月太久,被风化,经常破碎。在2014年2月前,还没有通电。现在通电了也只能安装小瓦数的灯泡,还在用拉线的开关。一个泥巴砌成的柴火锅台,一个锅,一张床。屋内物品凌乱,柴枝、废品、旧衣服和墙壁都被熏得黑乎乎的。屋顶晴天漏光,雨天漏水,尽管屋内有一个约两平方米宽的天井增加了屋内取光,但是我们还是不能看清楚小屋内全貌,房屋内弥漫着潮气和霉味。

虽然生活清贫,但老人很热爱生活,自己养着一公一母的两只鸡作伴(看得出他把这两只鸡看成和生命一样重要,也是他唯一的亲人);自己动手在屋外用石头堆砌了一间厕所;自己在屋外的树杈上用绳子缠绕成网状作夏天的睡床(因为屋内实在太闷热潮湿);自己用树枝绑成梯子上屋顶修剪(非常危险);虽然听不懂我们说话(需要当地人翻译),但他一直都是友好地笑着。

老人每天还要自己从数公里外的水井处提水回来。

探访志愿者与老人在2012年第一次见面

在今年春节,才第一次通电,见到了整个家唯一的一盏电灯

2013年1月,志愿者向老人送上春节慰问品

屋内墙及屋顶可以四处借光,不知道哪场大雨的到来,会把屋子摧倒。

一座摇摇欲坠的危房,就是老人的住家

下图的树床,就是70岁老人的晚上接受大自然风扇的摇床。

老人洗澡的地方

居住屋顶

睡觉的地方

 

 

 

 

二、需解决的困难

1.老人的生活来源。

2.老人的居住环境。

 

四、帮扶设想方案

由于当地全村均为贫困留守老人或儿童,进行常年的物资捐助,保持持续性很难,我们尽量要利用当地资源解决当地困难,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一方面降低资助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让他们保持自力更生勤劳奋斗的美德。

当地处于东江源头,保持着原始大自然的环境,所有作物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树木葱翠,山路迂回就如一个天然大氧吧,爱心驿站虽然简朴但充满乡村风情,附近还有丰富的温泉资源,非常适合一家大小回归大自然,放飞心情。借用这些丰富的大自然资源,我们初步设想以下的帮扶方案:

 

  • 解决老人的生活来源问题

 

“认养小幼苗,温暖夕阳红”活动,志愿者个人或机构都可参加。

前期,志愿者捐助购买鸡苗和辅料(米糠为主),交给老人饲养,约一个季度后,这些鸡只可由爱心人士本人回购(初定每只200元),也可进行义卖。每名老人大概饲养10只鸡。如社会爱心人士认购的鸡只超出20只,将分配给村中其他留守贫困家庭进行饲养。

同时,开辟爱心菜地,志愿者可捐助菜籽,让老人自行种植,补充日常生活需要。日后志愿者也可向老人适当回购少部分收成。(当地志愿者组织负责采购鸡苗与辅料)

 

  • 解决老人的居住环境问题。

 

通过实地考察,村中人都已经搬离旧村,另建新房。村中遗留下的老屋都是危房,不能继续居住。一个人最基本的需要就是有个栖身之所,当有一个能挡风雨的住处,就有安全感,有了努力生活的动力,愿意去为维持生计拼博。两位老人都是贫苦出身,身上有着客家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一直靠自己在努力生存从不抱怨,但如果露宿荒野,一场暴风雨也许就把他们打倒。所以首要是解决老人的住宿问题,经过沟通后当地的村委愿意无偿提供建设用地。和相关建筑专业人员了解后,一间小房子的预算约为每套1.5万元,包括卧房、厨房、卫生间。计划建设两间小房子,所需费用3万元。(建设砖瓦房与购买集装箱改造房的成本相当),热切希望有这方面经验的个人或机构提供宝贵意见。

将建新房的地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