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

垃圾分类,难!

2014-01-08  来源:东莞市环保志愿服务总队   浏览:


 

http://epaper.oeeee.com/I/html/2014-01/03/content_2002881.htm

    垃圾分类回访之分析篇

    宝屯社区书记刘灿明坦言,试点区域虽然有配发垃圾桶和垃圾袋,但只限于按户发放,普通的租客没有这样的待遇。

    东莞在32个镇街设立了4 2个垃圾分类试点,从走访的情况看,每一个试点都走不出“虎头蛇尾”的怪圈。2年半过去,垃圾分类现在已经基本失效。垃圾分类为何难以坚持?这与市民固有的生活习惯不容易打破及政府缺少维持资金等不无关系。

    追因

    1市民生活习惯难“破”

    走访期间,记者采访的多数居民表示,平常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生活的小区里也没有垃圾分类的氛围,看到有人胡乱投放垃圾,很快就投降跟从了。

    在城市家庭里,承担家务的主要是老人和保姆,这也成了推行垃圾分类的障碍。“做家务倒垃圾的大部分是老人,他们很多从乡下来,对垃圾分类没有概念。”万科高尔夫小区的物业负责彭先生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垃圾分类刚开始时,物业也没少花心思推广宣传,不过效果并不明显。国际公馆的物业经理何小姐对此也有同感,她记得有一次上门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单,就被老人问住了。“他们说,为什么垃圾不可以放在一起,却要用几个塑料袋,这很浪费”。

    厚街宝屯社区,倒是没有老人或者保姆的忧虑,不过试点区域的板樟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村子里一半以上的房子租给了新莞人。对于租房过日子的打工者来说,垃圾袋和垃圾桶发不到他们手中,他们也没有心思和精力,对日常垃圾分类投放。

    “他们今天住这里,明天或许就搬走了,培养租客的垃圾分类习惯,这很难。”宝屯社区书记刘灿明坦言,试点区域虽然有配发垃圾桶和垃圾袋,但只限于按户发放,普通的租客没有这样的待遇。出租屋的人流动性大,社区不好宣传推广,也导致板樟村垃圾分类的情况,比其他地方更糟。

    2经费不足且监管存漏洞

    垃圾分类推进困难,在构建分类收运和处理体系上,政府层面遇到了资金难的问题。按照东莞市垃圾分类实施的方案,在每个试点区域投放一批分类垃圾桶,给试点区域的每户居民配发塑料袋。虽然市财政每年都有经费补贴,但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部分试点的小区早就已经停止了垃圾袋的发放,这虽然并不是垃圾分类受阻的根本原因,却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市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比如在厚街宝屯社区,甚至连套在分类垃圾桶外面的公用塑料袋都不能正常配备,但市城管局确认相关补贴资金已明确发放到位。

    据了解,每个社区前期投入由市财政承担,走访的物业和社区居委会表示,垃圾袋长期发不出去,正是因为来自城管局“断粮”。面对来自于物业和社区居委会的“断粮”指责,东莞市城管局方面有关负责人否认这并非自己的过错。东莞市城管局方面回应:垃圾分类相关经费补贴已及时发放至当地,出现“断粮”的问题并非由于城管局这个环节,至于这些钱有没有切实发放到试点社区或试点小区,又或者这些钱是否存在被某些组织甚至个人挪用等情况,应由属地镇街的财政部门和人大进行审计和监督。

    除了存在政府款项有可能被“黑”之外,补贴不够用和使用不科学的问题也困扰着试点的分类工作。比如在试点刚开始阶段,万科高尔夫花园小区的垃圾分类情况不错,也与物业增设了垃圾分类指导员有关,物业工作人员挨个楼层检查,指导居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但物业提供的这项义务工作,只保持了不到1个月。“这是政府部门推行的试点,后期的财力和人力,我们不可能会无偿承担。”万科物业彭主管说。

    3清洁外包服务不到位

    垃圾分类并不是只在小区就能完成,出了小区,每袋垃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被运往中转站,最后进入垃圾处理厂,这中间的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垃圾分类的效果。

    “要做好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分工,做好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这是虎门镇一位镇委威远在2011年小区垃圾试点分类启动仪式上提出的要求。目前,所有东莞的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垃圾清运工作都由外包公司承担,清洁工们对垃圾分类知晓并不多,没有人给他们培训,这也给垃圾分类埋下了隐患。

    对此,谢仁贞深有体会。“清运工图省事,会把可以卖钱的垃圾挑出来,剩下没用的垃圾混在一起,即使在小区分类好了,到中转站也不见得就有效果”,环保志工谢仁贞说,垃圾分类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配合,不管小区垃圾分类状况如何,如果垃圾清运上没有配套的服务,垃圾分类等于白干。

    厚街宝屯社区书记刘灿明也承认,试点前和试点后与外包公司签订的合同条款并无不同,他本人多次看到环卫工人把垃圾混在一起,装进三轮车。“从垃圾分类的效果来看,这点确实做得不到位。”刘灿明认为,当初把垃圾清运工作如果单独出来,板樟村的情况或许会好些。

    人物故事

    领导不来看 分类更难搞下去了

    相关环保志愿者面临窘境,称“做公益,我很孤独”

    上周末的东莞,户外阳光明媚。南城世纪公馆小区的“垃圾环保站”里,谢仁贞独自一人坐在阴暗的角落,拆封别人送过来的瓶瓶罐罐,当撕开一个牛奶盒时,喷出一股奶汁,白色的乳液溅了她一身。“‘清洁在源头’是台湾垃圾分类最基本的原则,在这里很少有人能做得到,更别说实现垃圾分类了。”擦拭完衣服上的奶渍,谢仁贞一脸苦笑地摇了摇头。

    谢仁贞是台湾人,她和丈夫在东莞居住已经有15年了,两人是环保志工,也是垃圾分类忠实的拥护者。2年前,夫妻俩不顾邻居们异样的眼光,在小区开设“垃圾环保站”,义务指导市民回收垃圾。上个周末,当记者探访他们时,这对夫妇却说,手上这份志愿工作快坚持不下去了。

    自建垃圾环保站却遭笑话

    台湾是世界上处理垃圾分类的示范地区之一,谢仁贞在东莞推行垃圾分类也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了。3年前,她在家里设了一个“垃圾分类站”,邻居们提着垃圾上门,她和丈夫指导大家怎么给垃圾分门别类。“我想创造一个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垃圾分类。”谢仁贞的心思,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不缺吃不缺穿,却做“清洁工”这样不体面的活儿,一开始,有邻居笑话她“台湾人就是傻”。

    2011年,国际公馆小区1号街被选作东莞市垃圾分类的试点。“看到小区安装了很多垃圾分类桶,还有宣传海报,我很高兴,甚至认为,我们的小区将会变得跟台湾一样。”借着试点机会,谢仁贞向物业申请到了一间不到4平米的仓库,她的初衷是把仓库设置成小区“垃圾环保站”,对可回收的垃圾进行细致分类,卖出去的钱捐给云南和贵州两地的贫困孩子。

    这一次,“垃圾环保站”得了小区邻居的支持,不过这种热情,却成了谢仁贞的负担。有人把家里废弃的盆栽搬来了,也有人把装修剩下的材料丢在门口,这些都是不可回收垃圾,谢仁贞也没法处理,只能和丈夫费劲地再搬回垃圾桶。显然,很多住户并不理解垃圾环保站的真正意义,只是把它当成了垃圾站,不管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只要是垃圾就送过来。

    与此同时,谢仁贞观察到,小区垃圾分类推行几个月后,效果并不理想。“放几个垃圾桶,发点垃圾袋,解决不了垃圾分类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培养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告诉他们为什么进行垃圾分类,怎么样分类。”谢仁贞说。

    不让领导参观 环保讲堂被关

    谢仁贞盯上了小区门口的一间商铺。位于西平宏伟路上国际公馆,周边相对清冷,人流量并不多,自从她2006年搬进来,这间商铺一直空着。经过多次申请,今年5月,开发商终于答应把商铺借给她。经过一个月简单的布置,6月份,谢仁贞的环保知识培训点终于开班了,她给课堂取名“习福室”,每周2次课,给市民讲解垃圾分类的常识和技巧。

    “我以前不知道垃圾还有这么多用处,听了之后很受用。”李瑞玲不是国际公馆的住户,她从朋友那里知道习福室,并成了这里的常客。

    在习福室,谢仁贞接待来过不少领导,领导们总是一边参观,一边点头对谢仁贞称赞。一个月接待好几波,让谢仁贞有点不厌其烦,在一次与某单位的沟通时,心直口快的她直接告诉对方,不希望再安排领导来参观。

    第二个月,领导不怎么来了,不过习福室课堂也走到头。

    8月底,开发商告诉谢仁贞,习福室的商铺已经租出去,要求他们当月就要搬走。有借总是得还,谢仁贞无奈中断了习福室。但是让她心寒的是,自从她搬出来以后,直到现在,商铺并没出租,依旧空着闲置。“既然闲着,为什么不让可以借用一下?我只是想为环保做点事,不要让子孙有遗憾。”谢仁贞明白,出租只是开发商故意找的借口。不过,她执着推广环保的心还不死。

    今年中秋节,国际公馆小区举办了一场晚会,这是一次难得的业主聚会,她向物业请求,在晚会现场插播一段环保推广的视频,物业答应了。然而,晚会开始前,视频还是被毙了,物业担心,插播环保视频会坏了晚会喜庆的氛围。

    “在东莞做公益这么长时间,您觉得很孤独?”前不久谢仁贞在东莞理工参加一个讲座,有个学生这样问她,座位上的谢仁贞听了后流下了眼泪,学生话说到她心坎上,她点点头说:“做公益,我很孤独。”

    对话

    “不得不承认东莞垃圾分类做得不是很好”

    对话人物:陈创业,东莞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市容环卫科科长

    “焚烧和分类是解决‘垃圾围城’的两个拳头”

    南都:垃圾分类在东莞已经试点近三年,是否已经达成立预期效果?

    陈创业:第一个方面,垃圾分类对于东莞而言是全新的工作,不只在东莞,就算在全国也是全新的,要在国内找一个成功的、成熟的城市是很难的;第二个是垃圾分类本身的操作难度非常大,加上东莞复杂的人口结构,让我们难以推进。所以不得不承认我们东莞垃圾分类做得并不是很好。

    南都:有民间声音质疑东莞官方倾向鼓吹垃圾焚烧而看轻垃圾分类,你认为呢?

    陈创业:垃圾焚烧和垃圾分类实际上是目前世界上解决垃圾问题最好最科学的办法,也是解决垃圾问题的两个环节,一个在前头,一个在末端,尤其是焚烧对减量作用非常大,而且焚烧可以实现废转能,对于我们东莞来说,这些年既抓垃圾焚烧,同样也重视垃圾分类工作。早几年关于重垃圾焚烧、轻垃圾分类的说法很多,实际上就算以后实现垃圾分类,还是需要填埋或者焚烧的,因为这是解决垃圾末端的办法,焚烧和分类这两个环节互补,不会冲突,是解决垃圾围城问题的两个拳头。

    南都:垃圾分类的好处大家都知道,但政府倡导市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而你们回收垃圾时又是不分类混装垃圾,市民觉得分了也白分,这样的垃圾分类算不算白忙活?

    陈创业:确实这个问题是存在的,而且全国都是这样。我们刚启动垃圾分类不久,除了探索提高市民意识,就是搭建相配套的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系统,不能只埋怨老百姓没做好,是我们必须首先做好收运环节。现在就算前端垃圾分类了,运输垃处理的时候又不分类了,混装了,也就是白干了。根据现状,我们给市里做了个方案,继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工作,明年打算在城区找一个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的试点工作,到后年就在市区四个街道全面铺开。如果决定要这么做,那么我们的分类收运系统就必须完善。

    “建议属地加强对补贴款项的落实监管”

    南都:钱的问题怎么办?

    陈创业:今后在收运设施建设之中会“差钱”。我们和东莞市财政沟通过,明年我们拟参照广州,一次性补贴市区四个街道,每个街道80万经费,这笔钱作为垃圾分类的前期投入,比如分类、收运设备之类,但有害垃圾还由我们城管局负责。

    至今资金投入这块,我们会根据推进程度和效果来考虑,因为现在明确了设施建设全部会由政府来承担。东莞市政府对这块真是很重视,我算了一下,这三年东莞市财政在垃圾分类上花了5000万,不算个小数目。接下来的垃圾分类还需要多少预算暂时没有明确答案。

    针对市民关心的推进垃圾分类会不会影响到每个人缴纳的垃圾费涨价,据我所知,垃圾分类按照台湾和韩国的经验,收运处置这一块,餐厨垃圾是不收费的,但是收其他垃圾要收费,不过政府在这块会有补贴。东莞还在探索之中,主要还是想学习广州,但急不来。

    南都:有钱就能解决垃圾分类中的问题吗?

    陈创业:东莞的垃圾处理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当然我们也会倡导和探索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来推进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垃圾是有资源回收利用价值的,前些天经信局来人洽谈时也提及,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成本代价非常高,比如说目前我们身边的塑料垃圾回收,往往没有进行分类就一股脑压在一起,里面一些好的塑料也最后成了次品。纸品垃圾也一样,比如我们麻涌的玖龙纸业回收纸品,没受到污染的分类纸品肥料回收时价格都会比较高,但目前我们日常的垃圾回收因为不进行垃圾分类,粗放式地回收,所以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垃圾分类越成熟,需要资金投入就会越少,垃圾分类越细,分类后95%的垃圾都可以再生利用卖钱。比如说东莞有个居民社区,专门有保洁公司承担小区垃圾和保洁,承包这家公司每年还补贴给社区7万块钱,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垃圾是有利润的。垃圾分类推进必须要由政府主导,但是花钱方面究竟是政府投入还是市场化运作,这个我们还是在探索之中,值得期待。

    南都:部分试点拿了政府补贴却不见钱的踪影,这种现象是否因监管不力?

    陈创业:东莞市城管局也收到了你们南都方面反馈过来的情况,经过我们初步了解可以确定,东莞市垃圾分类试点的补贴经费,确实已经通过财政划拨到各个试点所在的镇街财政部门,由当地财政部门划拨到了试点的社区或小区。比如像厚街宝屯社区,我们跟厚街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方面确认过,钱已经给到宝屯社区,但至于宝屯社区为何没有用于垃圾分类工作方面补贴,这个监管工作并非由我们城管部门来履行,而是交给属地人大和政府部门来审核监督监管。接下来,我们也会加强垃圾分类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管,建议属地加强对这笔补贴款项的落实监管。

    有此一说

    “垃圾分类的钱没用在刀刃上”

    对话人:王华礼,民间公益人士、绿色珠江环保促进中心总干事

    南都:你们持续关注周边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但东莞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目前并不顺畅,相比起我们隔壁的深圳又如何?

    王华礼:东莞垃圾分类干不好,比起深圳差远了,这个事实绝不能说因为深圳市民素质比我们东莞市民高,主要是因为政府没引导好,一旦路子错了,就是多搞十年也难成功。

    南都:路子错了?那什么路子才是对的?

    王华礼:最重要的是东莞政府在垃圾分类方面没算好账,宁愿花大笔钱来做垃圾处理,也不愿意在民间和市场力量上多花力气。据我了解,东莞政府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在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上花了50 0 0多万元,但我个人认为这5000多万就没用在刀刃上。

    比如说政府说要花大钱来建立健全的收运系统。但在我看来,垃圾分类的真正含义不在于增加垃圾桶的数量和种类,应该往尽量减少垃圾桶的数量和种类上走。因为垃圾分类和设施没有太大关系,分类是一种软实力,政府花钱花力气花心思,抓好了市民扔垃圾时的分类行为,那还需要多买垃圾桶吗?

    又比如政府补贴的方向也要算好账,现在政府花钱补贴就是买垃圾桶垃圾车什么的,但做了这些年垃圾分类试点就应该总结经验,像现在市场上回收玻璃瓶子不赚钱,大家都不愿意收,但实际上玻璃瓶子完全可以回收重复利用,这个时候政府就应该针对性地补贴,引导市场来代劳这块的分类处理。

    南都:假如你是城管局长,你会怎么去搞垃圾分类?

    王华礼:没有假如。不过现阶段我首先会把东莞愿意且可以做垃圾分类的力量都发动起来,因为垃圾分类的力量在民间;其次政府引导不能太粗暴,激励比惩罚更好,像有城市推行按垃圾袋数量来收垃圾费就非常笨,不但不会减量,而且会逼得市民乱扔垃圾,还不如对市民自发垃圾分类和减量进行补贴奖励,分类得好,少扔垃圾,就针对性地减免垃圾费。

    垃圾焚烧和垃圾分类实际上是目前世界上解决垃圾问题最好最科学的办法,也是解决垃圾问题的两个环节。

    我们刚启动垃圾分类不久,除了探索提高市民意识,就是搭建相配套的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系统,不能只埋怨老百姓没做好。

    东莞市政府对这块真是很重视,我算了一下,这三年东莞市财政在垃圾分类上花了5000万,不算个小数目。

    东莞的垃圾处理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当然我们也会倡导和探索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来推进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

    ———东莞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市容环卫科科长陈创业

 

分享到: